大量低价中国进口产品引发欧盟企业界和行业协会高度关注

更多关注 | 2025-08-13

在最近几个月,欧盟委员会注意到来自中国的进口量显著增长,尤其在机器设备和化工产品领域最为突出。例如,某些化学物质的进口量较去年同期激增超过36倍,但价格却下降了约95%;工业机器人进口量增长近8倍,平均价格下降约29%。当前尚无法确定这些进口行为是否构成“倾销”,但贸易与物流企业组织 EvoFenedex 已表达了明显担忧。

技术工业行业协会 FME 也指出,会员企业反映与欧洲知名品牌相比,中国竞争对手出价低廉——有时甚至低于原有报价 40% 至 50%,显示出激进的价格竞争策略。

从企业层面来看,从事焊接机器人的企业家 Remco Valk 表示,过去几个月不仅看到中国机器人产品供应量持续上升,还感受到它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营销力度显著增强。

这些动向也与中国国家产业战略“2025中国制造”相呼应。在该计划的推动下,中国通过低息贷款、补贴、税收优惠、培养人才和建设研发平台等方式,大幅扶植机器人产业,导致智能机器人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水平急剧增长到去年超过451,000家。

然而,这种规模扩张并非无懈可击。在多地政府竞相完成绩考核的激励机制下,往往伴随着效率低下与产能过剩问题。过剩的产能迫使企业以更低价格拓展海外市场,造成国内价格战激烈。中国官方也已注意到,此类激进价格策略正压缩利润空间、影响经济复苏,并呼吁在供需之间实现更好平衡以防止过度产出。

尽管市场压力明显,但欧盟委员会目前认为尚不宜草率采取全面干预措施,仅表示将继续密切关注化工和机器领域的进口动态。值得注意的是,为保护欧洲工业,欧盟此前已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实施高达45%的进口关税,并对如多层实木板、拼板等木制品征收21%至62%不等的关税。然而,这类保护措施也可能推高消费者成本,部分贸易伙伴担忧欧洲制造业无法迅速扩大产能以替代中国进口,未来可能转向印尼、马来西亚等其他亚洲国家采购。

背景信息

中国当前面临出口多元化的压力,尤其中-美贸易摩擦升级背景下,中国企业急于寻找新的市场出口渠道。此环境催生了对欧洲市场的急速渗透,尤其是高增长、高补贴支持的战略产业领域。与此同时,欧盟致力于平衡产业保护与消费者利益之间的关系,通过进口关税与严格监管保持公平竞争环境,同时鼓励生产透明、安全且符合法规标准的欧洲制造产品。

 

结语

目前看来,中国低价产品的大规模进入对欧洲工业带来了实质冲击,欧盟机构与行业组织正密切关注相关动态。ACIEN 将继续跟踪这一趋势的后续发展,及时向会员企业和利益相关方提供政策解读与市场动向分析。

 

来源:本稿件参考 nos.nl 相关公开报道。原文链接:https://nos.nl/artikel/2578493-chinese-producten-tegen-bodemprijzen-in-europa-meer-dan-50-procent-goedkoper

免责声明:本文仅供信息交流之用,部分内容摘编自公开报道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涉侵权,请联系我方及时处理。